基金经理谈今年得失 乐观看待明年多个机会

投资唯有拥有全局视野,才能跳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限,洞察投资优秀企业的本质,把握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

即将过去的2022年是市场震荡加剧的一年,并没有出现大的机会,3000点成为投资者心中挥之不去的心理关口。这样的市场环境无疑也给基金投资加大了难度。过去一年投资中有何得失?多样的投资风格如何穿越周期?在12月7日召开的中欧基金年度策略会上,几位基金经理分享了自己的投资感悟。

投资中的反思与感悟


(资料图片)

中欧新动力(300152)混合基金经理王健表示,“今年重点关注了汽车零部件标的和科学仪器等方面的市场机会,但遗憾的是某些行业个别标的错过好的卖点,上半年也担心过这个行业的周期景气度,当时对个股的评估还蛮有信心,后来还是面临业绩下调的压力。整体上今年在市场上面临的教训比较多,需要对市场保持敬畏,同时也需要对行业和公司能进行更深入的前瞻判断。”

今年初加盟中欧,并于8月中旬开始接管产品的基金经理钱亚风云表示,“在市场前期下跌较大的情况下建仓,对基金经理的挑战并不小。如果构建的组合要相对防御性强一点,想尽量规避尾部风险而配置一些前期相对强势的板块,短期反弹力度反而是弱的;如果选择前期跌幅大的板块那可能会继续下跌,所以反弹中缓慢优化组合可能会是更好的选择。”

中欧丰泓沪港深混合基金经理罗佳明指出,“过去一年对我而言是非常特别的一年,港股市场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最大的一次熊市,更为难熬的是,这次下跌的经历超过400个交易日,这样一段‘痛苦’的行情,自然也会暴露自身很多问题。例如,对市场的困难准备不足,交易上不够果断,对于风险暴露仓位保护不足等等。但是,正如过去每一次犯错的经历一样,这也是我们成长的来源,就像查理·芒格所言,‘看似可怕的逆境,实际上正是你的成功,感情和几乎所有事情的来源。生命的褒奖,也正来源于我们如何处理逆境。’因此,我会格外珍惜这一段‘熊市记忆’,在市场大跌时候的心态、做出的决策、交易的逻辑等等,都是非常值得去溯源、去思考。”

今年加盟中欧并在7月接管产品的代云锋,反思了今年在投资中的不足,“8月底新基金发行后整体建仓过程有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一方面,建仓期对市场的系统性风险预估不足。如果能够更审慎些,也许可以把握更好的机会,争取给持有人带来更好的投资体验。另一方面,在组合建仓的过程中对一些品种短中期的基本面考量权重放得略偏低,对中长期的潜力和空间做了更多的期待。在弱市的环境下也一定程度放大了组合的波动。所以,组合管理如何兼顾短、中、长,一直都是需要努力完成的功课。”

“现在是黎明前黑暗期”

经历2022年的跌宕起伏,展望2023年市场走势会如何?股市的机会是大于风险吗?

代云锋表示,当前时点看,无论是中国引领全球的优势产业如新能源、消费电子、通信设备、互联网,还是国产替代潜在空间大的通用机械、半导体、科学仪器与服务、新材料,以及短中期需求确定性相对高的军工、信创、医疗服务等,明年可以挖掘的机会依旧不少。在当下的市场低迷期,多去梳理机会,多去做研究,储备投资标的是更重要的事情。

中欧明睿新常态基金经理刘伟伟认为,经过一年的调整,A股的估值水平已经降到历史低位区间,因此对明年相对乐观。今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明年随着经济进入复苏的阶段,企业盈利也有望随之修复,在这种背景下很多顺周期行业有望进入基本面的右侧拐点,从而迎来比较好的投资机会,比如大消费板块、传统周期板块以及金融地产等;另外,对于一些高成长行业,明年还是有机会延续高增长的态势,比如光伏储能、电动车、军工、半导体、信创等方向。

钱亚风云指出,看好港股的表现,超跌叠加海外资金回流是主要推动力。国内市场看好跟随经济复苏困境反转的行业,包括消费、电子、地产链等;以及具备长期成长空间的行业,包括医药、新能源、自主可控等。

王健表示,“展望2023年,我认为现在是黎明前的黑暗期,2022年面临的巨大不确定性都在减弱,包括美国加息至尾声,疫情政策缓解,国内在促经济发展上的政策也会进一步发力,上市公司盈利增速有可能陆续逐步企稳,同时大部分企业的估值处在较低的位置,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国产替代进口的标的,比较多的分布在机械、化工、电子等行业;二是疫情受损行业,比较多的分布在与服务相关的餐饮旅游以及信息服务等行业。”

罗佳明指出,对于未来港股市场,我们看好这个市场里面特有的板块,一是与上游资源品相关的,主要还是由于过去资本开支不足而需求较为刚性,国内经济复苏也是正面催化;第二是与经济复苏更直接相关,如地产物业家居消费等;第三是港股特色的科技成长股,例如互联网、生物医药,包括CXO和创新药。对于A股市场,明年在泛制造业存在不少机会,包括新能源、自动化等。

关键词: 基金经理